1966年,银川橡胶厂正在建设中,16岁的王长梅随父母告别青岛来到宁夏,成为银川橡胶厂的一名工人。她以学徒身份参与工厂建设,技术从生疏到熟练,性格从青涩到沉稳,将青春时光献给宁夏工业建设。
成为厂里唯一女性裁断司机
银川橡胶厂是1965年由青岛橡胶二厂和沈阳橡胶三厂的部分车间迁入银川组建成立的。进入工厂后,王长梅被分配到第五车间,跟着老师傅学裁断,每天的任务是把成卷的帘布按规定尺寸裁开,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。
王长梅和老伴儿一起回忆往昔全家人的幸福时刻。
“那会儿的裁断机还是半自动的,需要人眼盯着刻度线,脚踩踏板控制裁切,一天下来,眼睛酸得直流泪,脚背也被踏板硌出了老茧。”年轻的王长梅有股不服输的劲,别人午休去食堂打饭时,她抱着废帘布在机器旁练习;晚上宿舍熄了灯,她就借着走廊的灯光,用粉笔画出刻度线反复比画。几个月后,她裁出的帘布合格率跃升到99%,厂里决定培养她成为裁断司机。
展开剩余69%当时,厂子要制造生产一批质量上乘的轮胎,裁断是轮胎生产的“第一道关口”,帘布裁得不准,轮胎就容易跑偏爆胎。“我当时就想,绝不能在这道工序上掉链子。”王长梅回忆道。她把被褥搬到了车间值班室,守在机器旁,硬是把裁断机的性能摸得十分熟悉。为了赶进度,车间实行“两班倒”,她主动申请值夜班。裁断车间温度高,夏天像个蒸笼,她每天下班时,工装都能拧出水来;冬天没有暖气,她就裹着军大衣操作,手指冻得发紫,却从没想过退缩。当这批质量上乘的轮胎缓缓从硫化机里出来时,王长梅看着那乌黑发亮的胎面,内心无比激动。
王长梅回忆,在大家伙齐心协力、团结奋斗下,银川橡胶厂自建厂至1985年实现利税5.95亿元,为建厂投资总额的25倍,相当于新建10多个同等规模的橡胶厂。部分产品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产品奖,有12种产品被评为优质产品,产品销往全国26个省份,外销12个国家和地区。
用一生精力做公益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银川橡胶厂步入快速发展期,职工福利待遇逐步提升,糖票、布票、粮票等在当时紧俏的票证,成了厂里定期发放的福利。
每当这些票证发到手中,王长梅总是第一时间想到那些家庭负担重的工友,家里孩子多的、有老人需要照顾的,她都会主动把票证送过去,自己则尽量缩减家用。在她看来,“厂子就是一个大家庭,谁家日子紧巴,帮衬一把是应该的”。
除了分享物资,王长梅对身边的年轻工友也格外关照。那时车间里有不少刚从外地来的年轻人,远离家乡,连缝被子这样的基本生活技能都不熟练。王长梅便利用休息时间,到单身宿舍里帮助他们缝补衣物、缝制被褥。针线在她手中穿梭,不仅缝补了衣物的破损,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,让年轻工友在异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
王长梅身上始终有释放不完的激情,即便下了夜班,她也常常顾不上休息,转身就到厂子的种植基地帮忙。农忙时节,种植基地人手紧张,她主动搭把手,抢着干重活累活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。因工作表现突出获得奖励时,她也总是把奖品转送给身边有需要的人。在她眼中,“荣誉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,应先给更需要的人”。
1999年,王长梅退休了,但她帮助他人的脚步并未停歇。“退休不褪色,离岗不离党”,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。王长梅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活动,无论是社区环境整治、邻里矛盾调解,还是为独居老人送温暖,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。她把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社区建设中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党员的初心。
多年来,王长梅坚持参与捐款献爱心,哪里发生灾情、险情,她总会第一时间献上一份心意。她还带着小孙女一起参与,用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奉献的意义。在她的影响下,整个家庭形成了淳朴向善的家风,多次被社区评为“文明家庭”,成为邻里们学习的典范。
在银川橡胶厂的发展历程中,王长梅是众多默默奉献的工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。她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,诠释了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担当与温情,更在退休后延续着奉献的脚步,成为邻里间的榜样。
(华兴时报记者 韩瑞利 文/图)
发布于:北京市众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