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军防长给足了印度面子,印度防长最后仍然拒绝签署联合声明,但对中方作出一项罕见承诺。 印度一直在追求所谓的“独立自主”大国地位,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喜欢搞一些让自己看起来“特立独行”的操作。大多数情况下,印度的上述做法得到的是一个损人不利己的结果,但印方根本不在意,“让大家都不好过,我心里就不会那么不好过”,好像成为了印度外交哲学的一部分, 用三个字可以精准定位这种形象,那就是“搅屎棍”。 刚落幕的上合组织防长会,是上合组织扩员以来,首次出现10国防长全员到齐的情况,各国防长来华的目的很明确, 加强与东道主中国的在防务和军事领域的合作,进一步加强上合组织的凝聚力,希望该组织在打击“三股势力”,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方面,发挥更大作用。 印度是个例外,印度防长辛格在会议期间的表现,更像是来会场发泄不满和挑拨成员国之间关系的。 果不其然,在上合组织防长会闭幕之际,其他9国都签署了联合声明,准备为会议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, 然而印度防长辛格却拒绝在联合声明上签字,理由是声明没有明确回应,印度对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义的重大关切,由于印度反对,导致联合声明没能成功发表。
上一轮印巴冲突已经翻篇了,印度却一直对失败的结果耿耿于怀,对巴铁紧咬不放,没有一点大国格局。 开会期间,印度防长喋喋不休,要求上合组织成员国都站出来谴责巴铁支持恐怖主义的行径,放出狠话要将印控克什米尔恐袭事件的支持者绳之以法。 关键在于,印度拿不出可信证据证明恐袭事件的幕后主使是巴铁,这种在外交场合没有意义的“撕咬”,除了损害印度的国际形象,看不到有什么好处。 各国心里有一杆秤, 对印度的行事风格再熟悉不过,印方想要混淆视听,颠倒黑白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中方深知印巴之间存在矛盾,通常参会难免会有“火药味”,对巴铁中方是放心的, 主要的不可控因素在印度。 因此会议召开期间,中方给足了印度面子,同时希望印度防长在场面上不要让其他国家难堪,最好能与各国步调一致,共同发表联合声明体现会议成果。
防长会开幕第一天晚上,印度防长辛格才姗姗来迟, 中方则派出军方高官为其接机。 会议第二天, 董军防长早早来到会场,迎接包括辛格在内的各国防长,后来董军防长还依次会见了另外五国外长,印度防长享受了与俄方一样的待遇,得到董军防长的“压轴”会见。
相比于大会场上的咄咄逼人, 与中方的双边会谈中,印度防长对华作出一项罕见承诺。 辛格表示, 印方不谋求与中方冲突对抗, 愿与中方妥善处理分歧,增进交流互信,推动双方关系持续向好发展。 后面三句话是常规表态,重点在“印方不谋求与中方冲突对抗”的表述。印度外长苏杰生前不久还宣称, 印度必须准备好站出来对抗中国,警告每一个印度邻国,与印度合作能够带来好处,否则将付出代价。
印度防长最新的对华承诺在过去并不常见,但 中方有必要保持清醒,听其言,更要观其行。
众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