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有家长在期末家长会后拉住我:“暑假两个月,孩子的阅读到底该怎么安排?”也有妈妈翻着书单发愁:“这么多书,到底哪些适合我家孩子?”作为一线语文教师,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心里话——暑假阅读不用“猛灌”也别“乱撒”,放轻松,阅读,是夏夜里摇着蒲扇就能聊开的日常。
不同阶段不同的阅读
艾登·钱伯斯认为,陪伴孩子阅读,我们需要成为一名“有协作能力的大人”。暑假阅读如何开展,第一步就是先要“因龄而异”,找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能力与兴趣的的最近发展区,能够更好地协助他们进行有趣、有益的阅读。
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,我们适合用“五感游戏”激活他们的阅读本能。唱着读,笑着演,去生活中寻找相似的场景,验证猜测的惊喜——读得快乐,玩得开心,是幼儿阅读的要义。这个阶段的孩子,阅读重点不是认字,而是建立“阅读=快乐”的条件反射。因此爸爸妈妈们不要将阅读作为任务安排给他们,可以在双方都很愉悦的情况下,比如睡前或午后点时间,和孩子一起放松地进行阅读。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特别关注画面,因此优质的图画书就是非常好的选择。
例如,绘本最常见的画面——两只小动物并肩看漫天的云霞像被染上了橘子汁一般甜蜜浪漫,爸爸妈妈不必急着说“孩子你看,这就是友谊”,而是问问他们“想和哪个朋友一起看云”,当孩子将自己的好朋友细数一遍,柔软的情感就已然在心里发了芽——是的,不要让“说教”成为亲子共读的不和谐音符。
一本书翻到最后一页,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 。例如读完《你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》后,如果能用各种蔬菜水果来直观感受小生命在妈妈身体内孕育的过程,通过翻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和家人的合影去探索每张照片后的故事,在自己的生活中思考与探求与家人的联结——如此的“立体阅读”,比单纯翻书更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魅力。
小学生的阅读,则要慢慢长出自主的翅膀。孩子可以试试“故事的延展”。比如读汤汤的童话《小鱼大河》,小鱼在绝境中见证了水白菜、小鸟、小蚂蚁这些微小生命的善良,也见证了为了朋友的生存而牺牲自己的勇气,更是迸发出即使到最后也要坚持求生的本能和决不放弃的韧性……读完后,可以和孩子一起,在池塘、小河边,静静倾听水中小鱼、青蛙、荷叶等发出的声音,可以讨论各自生命中所遭遇的困境,可以带着孩子观察小区里昆虫、植物,记录 “生物互助现象”(如蜜蜂采蜜帮助植物授粉),制作简单的自然笔记,也可以准备一本“阅读便签”,读到喜欢的句子就撕一张贴在冰箱上,既积累语言,又能随时回顾。简单的记录比大段的摘抄更轻松自在,也更有所侧重。
中高年级不妨试试“主题共读”,比如全家都读“故乡”主题的书,阿涩的《家住夕阳江上村》里,晒谷场的竹床、江滩的芦苇荡、外婆煮的桂花酒酿圆子,都是能打开话匣子的钥匙。晚餐时聊聊记忆里最香的味道,孩子也许会忽然说“奶奶煮的玉米粥最让我难忘”,文字便这样住进了生活里,住进了孩子的心里。
初高中生的暑假阅读,应该是一场繁忙之余与文字的温柔对话,一段从“输入”到“生长”的静美旅程。初中生的目光正从故事的浪花转向生活的潮汐,不妨选几本带着温度的书:经典的现代注脚、社会的青春镜像、学科的趣味延伸,让文字像春雨般浸润认知的土壤。不必急着追问“读懂了吗”,用彩笔在空白处写几句心情,把思考画成手账的云,或与家人聊聊书里的困惑,那些若有所思的瞬间,正是思想的种子在纸页间萌发。阅读里包涵辽阔的天地,学术的启蒙、社会的观察、自我的叩问,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,推开后可见星群闪烁。不必贪多,选三五本同主题的书慢慢对照,让不同的观点在心里碰撞出火花;也不妨把书与电影、实验、纪录片交织,让文字从纸上来,到生活里去。不必执着于“必须深刻”,在批注里写一句“我不同意”,在论文里理一段逻辑,甚至在短视频里分享一点感悟——这些带着青春热气的输出,本就是阅读最鲜活的注脚。
选书没有标准答案
书太多,怎么选才不踩雷?给孩子选书,大抵像给孩子挑衣裳——没有“最好”的模板,只有“最合身”的温暖。选书也不是完成任务,而是蹲下来,牵起孩子的手,一起在书的衣柜里挑挑拣拣。
选书时,先得弯下腰,看看他眼里的光。他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时眼睛发亮?那就递一本《昆虫记》的彩绘版,让文字成为他观察世界的放大镜;他总追着问“为什么天是蓝的”,不妨选一套画面清爽的科普绘本,把抽象的原理变成能触摸的云朵与风。就像选衣裳要先看孩子爱穿运动裤还是公主裙,书的“款式”得先对了兴趣的“尺码”。
其次要摸准“季节”。三四岁的孩子还在和具体事物对话,硬塞长篇大论的故事,如同让夏天的娃娃穿棉袄——只会让阅读变成负担;小学阶段的孩子开始萌发自我意识,不妨选些主角有相似成长困惑的书,恰好能成为他们心灵的“打底衫”,柔软又贴肤。
孩子的书橱里,还该有“海纳百川”的胸襟。不能只有运动装或小裙子,总要有几件衬衫、马甲、薄外套——书的“款式”也该有更多样的可能。不必因他沉迷童话就拒绝给他翻历史绘本,不必因他爱读科普就藏起诗歌集。读《伊索寓言》时,他会触摸到人类的智慧;翻《中国神话故事》时,文化的根须会悄悄扎进他的心田;偶尔递一本短篇科幻,想象力的翅膀能突然扑棱棱展开——这些不同体裁的书,像不同材质的衣裳:有的透气,有的保暖,有的带着特别的花纹,但都能让心灵的“身体”在阅读的四季里,感知更丰富的温度与风景。
更重要的是留一点“试穿”的空间。不必执着于“经典书单”的标准答案,就像再漂亮的衣服,孩子扭着身子说“不喜欢”,穿在身上也会别扭。允许他翻两页就放下《小王子》,转而沉迷解压的漫画;接受他反复读同一本《猜猜我有多爱你》,直到能倒背如流——这些“不合常规”的选择,恰恰是他用阅读与世界确认“匹配度”的过程。
“大阅读”从书到世界
常听到家长说:“大阅读是不是就是多读课外书?”其实,“大阅读”的“大”,是指阅读的边界要从课本拓展到生活,身边的整个世界,都可以是我们阅读的对象。
比如,路过老房子,读墙上的“历史建筑”标识,这是在进行信息提取的训练;带孩子去超市,读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,无形中,就进行了“非连续性文本”的学习;看动画片时,和孩子讨论“如果让你改编这个故事的结局,你会怎么改?”,这是在发展批判性思维。
而这些,恰是对生活、对生命所进行的广大阅读。是的,我所理解的“大阅读”,就是把日子摊开成一本没有页码的书,每一页都要俯身去读。
蹲在老街的巷口看阿婆包粽子,粽叶裹住丰盛的食材,我们读出岁月的韧性;在医院走廊听见陌生人的哭声,眼泪重重砸在地面,我们读出生命的重量;捧着刚买的青菜站在厨房,菜叶上沾着清晨的露珠,我们读出泥土与阳光的私语。这些“书”没有标题,却藏着比任何典籍都鲜活的注释。我们读它,不是为了找答案,而是让生命的触角,在每一次凝视、倾听、触碰里,更温柔地与世界相认。这广大的阅读,终会在某个时刻,变成心口的暖——原来我们读过的风、雨、笑与泪,都是书,都是诗意。
亲爱的爸爸妈妈们,不必焦虑这个暑假要读够多少本书。比起数量,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记住:
阅读是件很舒服的事,可以窝在飘窗上读,可以躺在草坪上读,可以一边啃西瓜一边读;
是件很自由的事,可以跳过不喜欢的段落,可以给结局改个版本,可以和书中的角色“吵架”;
是件很长久的事,今天读不懂的句子,十年后再翻也许会突然湿了眼眶,所以,不必慌张。
请记住,所有美好的阅读,都是为了让我们知道:文字里藏着整个世界,而阅读它们的我们,也正在慢慢读懂自己。
■推荐几本好书:
汤汤的《小鱼大河》里,看不到“你要坚强”的口号,却有小鱼抖着尾巴说“我再试试”——这种不完美的坚持,像极了孩子学骑车时摔了又爬起的模样。
《思考步法A-Z:AI时代元认知入门》精准定位思维盲区,帮助读者实现从被动接受到自主进化。它不说“你要这样思考”,而是问“为什么天气预报总说局部有雨”“AI画的画和我画的有什么不一样”——没错,阅读从不是灌输,是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提问。
阿涩在《家住夕阳江上村》里,唯美的文字与画面,像是在怀念作者自己的童年,其实,更是在帮孩子找到阅读最动人的力量:在快时代里,守住慢的能力。
本文作者:静安区市西小学语文教师 欧雯
众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